我們常會遇到患者問:為什麼要抽神經?為什麼要拔牙?為什麼要下一次才能補起來?為什麼…?因為普羅大眾和醫師專業知識背景不同,在醫病溝通上常會有落差;民眾在接受牙科治療時不時會遇到一些問題。
身為衛服部部定牙髓病專科醫師,或稱根管治療專科醫師,再俗語一點就是專長是幫人家抽神經的醫師,我最常遇到的問題是:「為什麼要抽神經?」再來就是延伸的各個小問題:「抽神經是什麼?」「牙齒抽完神經後不就死掉了?」或是「我現在又不會痛為什麼要抽神經?」還有「能不能不要抽神經?」等等相關的疑問。針對這些種種的疑問,我們來寫幾篇文章,盡量用比較簡單通俗的方式來比喻。
「為什麼要抽神經?」
首先先讓我們了解一下牙齒的神經在哪裡?
牙齒的神經位在牙髓(Pulp)內,是包覆在硬組織(牙本質Dentin/Dentine、牙釉質Enamel)內的神經血管與部分生成牙齒結構的細胞,負責牙齒發育萌發時的養分來源。在牙齒萌發完成後,牙髓腔則會因外界刺激感受到酸或痛。
當我們的牙髓腔,因為這些刺激過於強烈(嚴重齲齒、咬裂、外傷、嚴重牙周病等),造成發炎時,就可能會有牙髓發炎的狀況。因為牙髓腔被硬組織包覆著,發炎的腫脹壓力無法釋放,就會出現「牙痛不是病,痛起來要人命」的殘酷體驗。一方面牙髓腔內的血液循環出問題,會逐漸造成牙髓壞死。牙髓壞死後短時間疼痛會減緩,但是壞死的組織殘留在牙齒內部,就有可能會造成感染,輕則持續性牙齒悶痛、牙齒長牙包,重則導致蜂窩性組織炎。為了預防這些可能的併發症,牙髓病醫師如果判斷牙髓有不可逆性的發炎反應或牙髓壞死時,便會建議做根管治療(抽神經)。
於是,就會聽到醫師跟助理說準備Endo (Endodontic therapy)器械。接著就會看到治療台上面擺滿各式各樣的器械,然後牙齒就被罩上一塊神秘的布,像是FBI或CIA要把嫌疑犯押上車時把頭罩起來…這些像是拷問的流程,常常讓大眾覺得根管治療抽神經很可怕。下次我們就來談談抽神經是什麼?怎麼做?